【传统技艺】吴氏木雕

【项目简介】“吴氏木雕”源于内蒙古,发展于株洲,其作品极具美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教化作用。吴氏木雕不仅大量保留了北方的生活生产以及文化习俗,而且还融入了南方的风土人情,将南北方文化进行融合创作,大胆创新,让木雕文化在株洲得以传承和发扬,世代相沿。“吴氏木雕”以中国古老传统木雕为依托,以“道法自然”、“似与不似之间”为原则,以木材的自然形态为主,创作出具有南北方特色融合的木雕作品。再与当今文化潮流相融合,使作品既有中华传统之继承,又能将作品融入生活,使作品内涵丰富,立意深刻,实用性强。木雕作品的创作题材广泛,可以制成人物、动物及抽象造型。2016年,吴穷时创办株洲首家木艺体验工作室,取名“顽木堂”,采用开班授课的方式来让更多人爱上这门传统手艺,目前已为上万人授过木作课,创作木雕作品百余件,木艺作品千余件。为木艺爱好者的学术交流、作品观摩、赏欣和展示提供了良好空间和平台,为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从2019年起,吴穷时发挥自己设计长处,开始向木质类文创产品发展,设计的产品屡获文创类比赛大奖,也真正实现“木艺传承 顽入生活”的理念。【项目传承】吴氏木雕第四代传承人吴穷时,汉族,生于1989年,中级根艺师,毕业于大连交大工业设计专业,住株洲市天元区,吴修力之子,2岁起随其家父学习雕刻。他历经20多年的木雕、美术的创作的实践,已经对木雕技艺的掌握、制作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多年来,多次参加国内举办根/木艺美术展览和培训。这门古老的木雕技艺正在继续流传着。自2016年起,吴穷时创办“顽木堂”,是株洲首家木艺体验工作室。四年多来,一直坚持开班授课方式来宣传木雕技艺,自主研发了80余个课程来供不同年龄段人群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木艺作品,而且每年都会举办公益性木艺体验活动,让人们通过体验活动来认识、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手艺。【项目特征】吴氏的木雕作品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精华,雕刻方面继承了明、清两代的细腻、精致的特点,有外来文化的简约,流畅的西方理念,还有蒙元文化的粗犷豪放的特征,同时还融入了南方文化元素,使得作品具有兼北融南的特色。【项目价值】木雕作品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是传统手工文化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可以为株洲市的文化艺术舞台增添了新的内容,让市民在闲暇之余还能感受到木作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外来朋友,提升株洲市的文化旅游形象;另一方面还可以走进校园,通过给广大中小幼儿学生授课和参观作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就可以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启迪,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医药】传统中医药香

【项目简介】本项目为“传统中医药香”,传承于石塘村王姓家族中,经历百年更迭,自第一代创始人王黼庭老先生传于王坚敢(男,已故),传于王鸿慧(王坚敢长女)入科班学习正统中医,如今传于本人王新钧(王坚敢长孙)。本人药香制做技艺师从族中长辈,后于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入道,拜道教正一天师派高道上罗下滨辛道长为师,参学道教历代祖师所传道香制香之法,融会贯通后制作药香供给各方民众机构使用。得益于天元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动植物草药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小,湿度均衡适宜制香。不同于当今多是香精化学物质的工业香,今次申报项目的传统中医药香为纯天然动植物矿物材料制做。本项目实践方式多样,能做出线香、丸香、香珠、香牌等产品。主要工序为:药方修订、香材选择、香材炮制、香材粉碎、混合香粉、合香泥、初次窖藏、成形、排香整形干燥、二次窖藏。主要特征为,全部为中草药制作,绝不添加化工香精粘结剂,可以直接食用。具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特征,兼具养生的效果。其因地而异在于可根据使用场所制做出丸、散、线香、塔香等不同形式,应用在日常生活、佩戴、瑜伽运动、参禅悟道礼拜等不同场所。因人而异的特点在于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的人调整药方和形态,使其针对性强,对小孩还有防误食的效果。因时而异在于配香根据五运六气学说进行调整组方,根据季节早晚运用不同的形态之香。如晨用线香,夕佩香丸香珠。冬春多用香珠,夏秋多用线香。本项目的内容除有香品的基础性质外,还具有药性和药效,有针对性目的。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药物多采取煎汤饮用不便的弊端,其摄入途径为鼻腔和皮肤,可作为日常养生进行日常的理疗。药香对空气同时有净化作用,疫情期间常用作空间烟雾消毒。通过香品这种更加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宏扬传统医学,并能打破人种和国籍、文化的限制,传播到国外。目前已有来自英国、澳洲的客户正在使用。目前国家大力复兴传统文化,传统的香文化更是有深厚历史底蕴且深入人心,人人可用,人人会用,普及度高,上手简易,为生活添加人文气氛。由于用香在人类历史上都有存在,没有国界限制,传统中医药香未来必将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一个不错的方式。【项目传承】该项目传承共两支合并为一,第一为家族内部直系血亲传承,简称为“家族传承”;第二为道教正一天师派师门传承,简称“师门传承”。第一代传承人 太祖王黼庭(1908-1948)为民间民俗法师,精通民俗文化与医术,动乱时期亦为善一方,治病多有验。曾坐拥祖山,人去砍柴而不求回报,又有人流血如注来求救,太祖坐在庭中说“不流了”三字,即刻止血。后遵循古方创制治香方法、创制香器“香喙”,在我石塘王氏一脉传承至今。第二代传承人 祖父王坚敢(1932-2002)(黻庭二子)自幼跟随太祖成长,受家学熏陶,传承太祖传统医药知识、制香之法、日常炼养之法、太祖所创香器“香喙”等,在近当代特殊时期设法保留下来。后将技法与香喙传给长女鸿慧。第三代传承人 姑妈王鸿慧(1960-)(坚敢长女)孩提随父亲学习家传文化,民间医药文化,后进入湖南中医学院深造,学习正统中医学科,将传统家学去粗取精,与正统中医学融会贯通。后任职于原一医院现中心医院。在数次疫病时期,在医院用药香方进行消杀,反响甚佳。第四代传承人 王新钧(1994-)(坚敢长孙)自幼从王鸿慧处传承中医知识、药性药理知识、香道知识与制香方法、香器,展现出不同的天赋。于2016年取得工程学学士学位,正式与王鸿慧签订中医师承合同,传承正统中医知识技法。于2013年秋拜师正统道教授箓道士正一鹤道人辛罗滨,入中国道教“正一天师派”,得传师门“道香”制香方法。后恩师见我有意深入,传师门秘传诸多香方(九灵香方、三神香方、灵信香方等),传香书《脩合秘旨》一册,将道门特殊制香方法、修合香药之法、制香择日之法等等尽皆披露。后王新钧将家传文化、正统中医师承、正统师门传承一一融会贯通,逐渐完善全备制香体系。授有一亲传学员宋晓晨。第五代传承人 宋晓晨 王新钧亲传学员,现居辽宁大连【项目特征】传统中药药香全部为中草药制作,绝不添加化工香精粘结剂,可以直接食用。具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特征,兼具养生的效果。其因地而异在于可根据使用场所制做出丸、散、线香、塔香等不同形式,应用在日常生活、佩戴、瑜伽运动、参禅悟道礼拜等不同场所。因人而异的特点在于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的人调整药方和形态,使其针对性强,对小孩还有防误食的效果。因时而异在于配香根据五运六气学说进行调整组方,根据季节早晚运用不同的形态之香。如晨用线香,夕佩香丸香珠。冬春多用香珠,夏秋多用线香。【项目价值】传统中医药香除有香品的基础性质外,还具有药性和药效,有针对性目的。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药物多采取煎汤饮用不便的弊端,其摄入途径为鼻腔和皮肤,可作为日常养生进行日常的理疗。药香对空气同时有净化作用,疫情期间常用作空间烟雾消毒。通过香品这种更加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宏扬传统医学,并能打破人种和国籍、文化的限制,传播到国外。目前已有来自英国、澳洲的客户正在使用。该项目传承人王新钧成立湖南瑞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在传承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以传统中医药材香料加工成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线香、丸香、散香、香珠、香囊等不同形态供人购买使用,一年四季均有使用。

【传统技艺】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项目简介】装裱修复技艺自书画艺术诞生就已存在,有“三分画七分裱”“书画衣冠”之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有明确史料记载,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承。古书画修复技术的传播仍旧沿袭传统上的师徒口耳相传,南北派系分明及师傅间互相保密等,致使古书画修复技术跟不上现代博物馆体制的发展,面临传统技术失传、技术裹足不前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所有博物馆从事专业古书画修复装裱的人员仅400人左右,相对于大量急需修复拯救的古书画作品来说如杯水车薪。第四代传承人吴航宇从小酷爱书法、篆刻技艺,为今后古书画修复奠定了基础,自1998年独自一人人到山东济南市(有全国最大字画交易市场)潜心学习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字画修复装裱技艺,在中国书画装裱学院期间,师承田家壮(师从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修复大师孙孝江,曾参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地下侵蚀2100多年)的书画文物发掘修复工作,是主要负责人和修复主力,号称中国第一装裱修复大师。后来又跟着被誉为“中国第一装裱状元”的刘金涛大师进一步学习。)田桂芳夫妇(在学院期间师傅带领下修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明代文伯仁的山水图、康有为11米长画心手卷、嘉庆御笔立轴、徐渭梅竹立轴等一大批古旧字画修复工作),后拜师杨守谋(山东省书画装裱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装裱学院名誉院长,为抢救保护残损严重的宋·元·明·清及商喜·边文进·仇英·董其昌·黄慎·郑板桥等历代大家的稀世珍品做出了巨大贡献。出版有《中国书画装裱艺术》·《中国古旧书画艺术的鉴赏与修复》两部,共七十余万字,被列为全国专业教材。)在其口传身授下深造3年,苦心钻研,后深得刘金涛、孙孝江两位国家级大师的指导。在继承传承传统手工字画修复装裱技艺上卓有成效!参与修复博物馆文物以及私人藏家文物,修复拯救了大量残破损坏名家作品,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好评。【项目传承】第一代传承人:张子华(1890-1960)第二代传承人:刘金涛、孙孝江(1940--1980)第三代传承人:杨守谋、田家壮、田桂芳(1980至今)第四代传承人:吴航宇(21世纪初至今)古书画装裱修复传承人吴航宇,1982年9月4日出生,汉族,籍贯为湖南省株洲市三门镇黄田村人。1998年独自一人到山东济南市(有全国最大字画交易市场)潜心学习即将失传的传统手工,字画修复装裱技艺,在中国书画装裱学院期间,师承田家壮(师从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修复大师孙孝江,曾参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地下侵蚀2100多年)的书画文物发掘修复工作,是主要负责人和修复主力,号称中国第一装裱修复大师。后来又跟着被誉为“中国第一装裱状元”的刘金涛大师进一步学习。)、田桂芳夫妇(在学院期间师傅带领下修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明代文伯仁的山水图、康有为11米长画心手卷、嘉庆御笔立轴、徐渭梅竹立轴等一大批古旧字画修复工作),后拜师杨守谋(山东省书画装裱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装裱学院名誉院长,为抢救保护残损严重的宋·元·明·清及商喜·边文进·仇英·董其昌·黄慎·郑板桥等历代大家的稀世珍品做出了巨大贡献。出版有《中国书画装裱艺术》·《中国古旧书画艺术的鉴赏与修复》两部,共七十余万字,被列为全国专业教材。)在其口传身授下深造3年,苦心钻研,后深得刘金涛、孙孝江两位国家级大师的指导。在继承传承传统手工字画修复装裱技艺上卓有成效!参与修复博物馆文物以及私人藏家文物,修复拯救了大量残破损坏名家作品,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好评。【项目特征】古书画、古书籍历经岁月,破洞、霉斑,甚至面目全非。 修复工作需要细致、耐心,高超工艺。 虽然科技已经更多更广泛的介入其中,但是以匠人传承手工修复的传统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目前无可取代。从业者寥寥,且业界精英难觅。【项目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近乎消失。所以,字画书籍修复手艺在这样信息化发达时代,存在的尤为艰难。古书画、古书籍等都是不可再生艺术品,每一次的修复都是匠人技师手艺的体现。修补字画书籍,其实就是修复传统文化!古书画装裱修复技术有近2000年的历史,但是懂的人少,从事的人更少,而今社会上会裱新画的人多,不会裱旧画。其次,国家各级文化馆、博物馆机构对裱画缺乏应有的重视,许多博物馆不专门设这一部门,而对于这种冷门且稀缺的技艺,也鲜有从业者愿意学习、从事的人本来就少而且无法仅仅依靠此技艺养活自己。长期以来,书画修复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修复定价机制不健全。面对书画藏品频繁的交易,市场上却难以找到信任度高的修复商家,心爱的字画找不到可靠的商家修护。古书画装裱修复行业,门槛高,懂的人少,尤其古旧材料稀缺且价格高昂,需要时间积累。行业在当地没有很好的宣传,业务不畅通,维持比较难,个体业者很难建立良好的口碑,更无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作为行业的传承者,虽然前路荆棘满地,但我依然努力前行,并乐此不疲。

正在加载...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