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矿产资源以瓷土最多,分布于城区周边11个乡镇,储量达1亿吨以上。矿体以石英、高岭土为主,成分稳定,是制瓷的主要原料。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使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得以产生和传承发展。醴陵交通便利,素有“吴楚咽喉”、“湘东门户”之称。东邻江西省萍乡市,西连株洲县,南界攸县,北接浏阳市。上个世纪初就有各埠商贩利用这里便捷的交通优势,将醴陵瓷器贩销各地,使醴陵彩瓷得到迅速发展。当今,四川天然气已引入醴陵城乡,给烧制高档瓷提供了优质的能源。醴陵釉下五彩瓷,最初产自醴陵县城北姜湾一带。其后城郊老龙井、石子岭、中和、阳三石等地先后建立国光、星火、永胜等陶瓷厂家,且规模不断扩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釉下五彩瓷开始从县城向周边乡镇扩展,王仙、大林、东堡、八步桥等乡镇均生产釉下彩瓷。醴陵产瓷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县城近郊已有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生产出纹样清晰的日用陶瓷。清雍正七年(1723),开始生产粗瓷。据《醴陵县志》记载:“清初,广东兴宁人廖仲威,于邑之沩山发现瓷泥,雍正七年,向沩山寺曾知慧赁山开矿,创设瓷厂,并约同乡技工陶、曾、马、廖、樊等二十余人,共同组织,招工传习,遂为醴陵瓷业之嚆矢。”并以沩山为中心,渐次推广至东乡、北乡广大地区。至光绪十八年(1892),醴陵瓷器生产达到鼎盛,有瓷厂480余家,烧瓷龙窑200余座。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官员熊希龄考察醴陵瓷业,提出“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四项办法,改良发展醴陵瓷业,为清政府采纳,次年在城北姜湾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并组建“湖南瓷业公司”,开办瓷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产细瓷。光绪三十三年(1907)和三十四年(1908),湖南瓷业学堂创制出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生产出釉下五彩瓷器,成为醴陵特色。1909—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先后获“武汉劝业奖进会”一等金质奖,“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意大利都朗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自此,醴瓷风靡于世,各埠商贩来醴贩运者络绎不绝。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起,城北姜湾、中和一带成为细瓷集中产区。后受多次战争影响,百余家瓷厂停产,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民国十九年(1930)倒闭,釉下彩瓷生产中断。醴陵解放后,奄奄一息的瓷业,有如枯木逢春。1954年春,县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和手工业联社,从农村请出原湖南瓷业学堂毕业、擅长釉下彩瓷工艺的古稀老艺人吴寿祺,传授技艺,培训学徒,率先在醴陵瓷器公司陶瓷研究所(后改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恢复了中断24年的釉下彩瓷器生产。1957年,醴陵陶瓷研究所生产出被世人誉为“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釉下五彩薄胎瓷。当年,醴陵陶瓷研究所在城北石子岭创办醴陵艺术陶瓷厂(后改为群力瓷厂),专门生产高档釉下五彩瓷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釉下五彩瓷厂家不断出现,主要分布于城市四周。醴陵群力瓷厂高档釉下五彩艺术瓷生产也从原厂剥离出来,组建成“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醴陵釉下五彩瓷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先后被选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瓷、国宴瓷和国家礼品瓷,其作品屡屡获奖。醴陵釉下五彩瓷也有了“国瓷”的美誉,醴陵也由此被称为“瓷城”,釉下五彩瓷发源地。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工艺流程醴陵釉下五彩瓷选用优质原料,如高岭土、长石、石英、滑石等,经科学配方,精制成填料和釉料,手工成型,彩绘,喷釉,高温烧成。整个生产过程有近100道工序,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坯料制备工艺流程; (2)釉料制备工艺流程; (3)石膏加工与制模工艺流程; (4)坯体成型工艺流程; 有手工拉坯、旋压、液压等成型方法。流程如下: 备料→粗坯制作→整形→阳干→彩绘→上釉 (5)制匣(塑性成型)工艺流程; (6)釉下颜料生产工艺流程; (7)釉下手工彩绘工艺流程; (8)装烧工艺流程; (9)包装工艺流程。二、生产釉下五彩瓷的主要器具和设施 (1)原料制作器具与设施:锄、铲、镐、独轮运料车、堆料场、浸料池、泥筛、过滤池、石磨、木(石)质水碓、料袋等。 (2)成型、彩绘器具与设施:作坊、拉坯辘轳车、托坯板、刮坯刀、干坯架、颜料缸、绘笔、釉料缸、喷釉器等。 (3)烧成器具与设施:龙窑、匣钵、垫板、挑板(担)、柴刀、铲、钗等。醴陵釉下五彩瓷分为日用瓷和工艺美术瓷两大类;按厚薄可分为薄、中、厚三种;有内销与出口瓷之分。主要制品有:日用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有五彩花瓶、挂盘、花钵、瓷板画、瓷雕等艺术制品。三、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陈扬东,男,1941年生,湖南醴陵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5岁进入瓷厂,跟随釉下五彩陶瓷老艺人吴寿祺学艺。40多年来,一直从事釉下彩瓷器的设计彩绘工作,以工笔花卉见长。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特别注重工艺,既继承传统釉下彩工艺技法,又对釉下彩的泥釉颜料与烧制等相互关系作系统的研究,对颜料的运用和技法都有很大突破。在创作中,深入生活,不断写生,搜集素材,运用写实性手法和装饰性的拼图,使其作品更贴近生活,回归自然,形成了其清晰明快、格调高雅的风格特点,其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展览并获奖,并在《中国陶瓷全集》、《中国工艺美术陶瓷珍品集》等画册和刊物中介绍。他多次承担国家用瓷的设计,其作品《荷纹文具》被选作国家用瓷;《秋艳》100cm 大挂盘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72cm《凉瓜瓶》、56cm《芙蓉瓶》、56cm《牡丹瓶》40cm 《茶花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60cm《槐花瓶》等作品为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42cm《春色满园》被国务院选为中央领导办公室陈设瓷。2005年,由他设计制作的《牡丹富贵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选为赠送台湾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礼品瓷。温月斌,女,1939年生,湖南醴陵人。1956年考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师从吴寿祺,系其关门弟子。1958年参与设计研制中国军事博物馆、 民族文化宫、首都工人体育馆“三馆瓷”,并任行政组组长。1963年起先后参加了国家礼品瓷和毛主席用瓷等多种釉下五彩专用瓷器的研制工作。她在釉下彩瓷传统装饰手法上具有很深的造诣。1981年成为首批中国陶瓷美术协会会员,1999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她不仅创作了一大批构思精美、极富时代气息和东方艺术特色的釉下五彩瓷器作品,而且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许多釉下彩瓷方面的人才,为釉下五彩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她设计制作的釉下五彩瓷器作品多次荣获各项大奖,并被各大美术馆收藏,其代表作品52cm《莺歌燕舞》 和《鸟语花香》花瓶,1997年被选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大名窑设计烧制”中国当代名家特制陶瓷精品展》 一书。同年,52cm 《鸟语花香凸口瓶》 被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选为陈列品;40cm《夕阳无限美》 釉大彩瓶、 50cm《映山红》 和《鸟鸣春来》 釉下五彩瓶珍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邓文科,男,1930年出生,醴陵人。1944年进入瓷器厂学习陶瓷彩绘,1956年春调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师从吴寿祺学习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投身釉下五彩瓷工艺制作研究达半个多世纪。他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学学会和湖南省陶瓷美协理事。1987年被湖南省人事厅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3年10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证书,并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擅长陶瓷花鸟画装饰技艺,其作品体现了大气磅礴、不拘一格及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为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社会各界收藏,并在国内外各项比赛、 展览中获奖。他先后组织参与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用瓷、 国家礼品瓷的设计研制,有《醴陵釉下彩瓷》、《邓文科陶瓷书画作品集》 等多种著作出版。彭玲,女,1963年出生,湖南醴陵人,毕业于湖南省轻工技工学校陶瓷美术专业。1981年分配到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师从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温月斌从事彩绘及设计工作。2001年担任艺术陶瓷公司副总经理。1992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其作品先后参加了1995年中央工艺美院在新加坡的展览、1996年北京国际博览会、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名人名作展等各种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各级各类大奖。四、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主要技艺特征1.原料特征:醴陵釉下五彩瓷选用本地优质原料,包括石英、高岭土、滑石等,其色白、砂质少,易黏合。2.技艺特征:釉下五彩瓷从原料加工到烧成,近100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它采用手工制作填料、釉料和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将画面溶于釉下,画面平滑光亮,具有饱满的水分感,尤其是覆盖在纹饰上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变成一种玻璃质落层,更显得莹润、光洁,体现出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所用颜料,以用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其溶剂中不含铅、镉等有毒物质,并能耐酸碱。釉下五彩颜料由最初的五种基色,发展为十多种颜色,并经调兑,可以产生上百种复色。为适应手工彩绘或贴花,成型之坯件须经800℃素烧,以提高生坯的强度。坯件彩绘完毕后,须经喷釉覆盖其画面,再经过1350℃~1410℃高温烧成,从而使五颜六色的画面从釉层中显现出来。3.产品特征:(1)不含铅、镉,耐酸碱,耐磨损,花色经久不褪;(2)装饰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分感;(3)装饰纹样五彩缤纷,色彩艳而不俗,淡而有神,变化丰富。按照《日用细瓷标准》(国家标准),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检验,产品的白度超过70?。釉面光泽度大于80。釉面显微硬度达到6000兆帕。产品的热稳定性经180℃加热,至20℃冷水中一次热交换不裂,产品透光度1毫米厚≥20%。醴陵釉下五彩瓷是陶瓷王国里的瑰宝,其手工技艺是中国民间手工艺的杰出代表。除了具有陶瓷的一般特点外,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其他陶瓷产品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清新雅丽——至美的艺术价值釉下五彩瓷是醴陵独创的一个陶瓷品牌,堪称世界一绝。它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将画面熔于釉下,画面平滑光亮,具有饱满的水分感。尤其是覆盖在纹饰上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变成一种玻璃质落层,更显得莹润、光洁,体现出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瓷器也因此闻名于世。 2.至高品质——共和国的红色经典1958年起,醴陵就开始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釉下彩瓷器。1959年国庆十周年,醴陵釉下彩瓷被选为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工人体育馆用瓷,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是醴陵烧制的。1964年,成批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宴瓷和国家礼品瓷。醴陵瓷被毛主席纪念堂、联合国大厦以及一些外国机构选用,被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及国际奥林匹克总部等永久收藏。省陶瓷研究所在1958—1976年为毛泽东秘密制作了生活用瓷1500余件。2001年,醴陵国光集团群力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再制“毛瓷”获得成功。2001套精品“毛瓷”被全国各大博物馆争相珍藏。近几年,醴陵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会议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生产专用瓷。2004年4月,醴陵群力艺术陶瓷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其主要特色就是“红色官窑”。 3.金色品牌——陶瓷王国的闪亮明珠醴陵釉下五彩瓷问世以后屡屡获奖。1909年,在“武汉劝业奖进会”上获得一等金质奖;1910年,醴陵瓷器获得“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1912年,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次获国优产品金奖,部优、省优产品质量金奖及优秀新产品奖。 4.国礼瑰宝——尊贵的和平使者在我国对外交往及国际重大活动中,醴陵釉下五彩瓷充当了重要的和平使者,除为联合国大厦及外国机构提供专用瓷外,更多地被国家领导人作为赠送给外国首脑和友人的礼品,其中有周恩来总理出访用瓷罗汉茶具,专为邓小平制作的赠日本天皇裕仁的松鹤文具,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彩盘,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挂盘,赠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挂盘;江泽民主席赠送给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咖啡具;王震赠日本广岛的荷花瓶等。 5.绿色瓷城——健康的品牌形象釉下五彩瓷绿色环保,是具有人本色彩的健康瓷。釉下五彩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耐磨、耐酸碱、无铅镉、永不褪色的特点。釉下五彩瓷的基础是颜料,是用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掺和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所制成。这种颜料不像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溶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熔烧温度,也不需要用低温溶剂为结合剂而使彩料固着在制品上。釉下彩料之所以能牢固地附着在瓷器釉层的下面,是因为在高温烧成过程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已熔融的坯釉互相黏合,同时也是釉层覆盖的作用。这不仅不存在铅、镉和其他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釉下彩瓷是理想的、安全的、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 6.强市之路——地方的经济支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醴陵瓷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醴陵瓷业在釉下五彩瓷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的地方产业群,花色品种上万余种,还生产金水、电光水、釉下和釉上颜料等100多种陶瓷装饰材料,以及釉下贴花、瓷业机械等配套设施。目前,醴陵有陶瓷企业50多个,从业人员8万余人,陶瓷总产值达70亿元,釉下五彩瓷正在为醴陵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科技新生——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艺术瓷、日用瓷领域,醴陵人以超前的眼光,捕捉社会发展进步的信息,提出 “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的品牌新理念。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釉下五彩瓷,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产品、新品牌出现,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被民间广为收藏。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醴陵市人民政府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烟花爆竹制作技艺(花炮制作技艺)

鞭炮、爆竹、烟花统称为花炮。醴陵花炮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唐代。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醴陵富里镇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醴陵最早的花炮产区是醴陵市麻石村及邻近的富里镇、潼塘一带。至清咸丰、同治年间,产区扩展到南桥、白兔潭、仙石、浦口、王坊一带,与浏阳金刚、大瑶、萍乡上栗等地区连成一片,形成集中产区。清光绪年间醴陵花炮开始出口海外。解放后,花炮发展成为醴陵两大支柱产业之一。醴陵花炮产品的主要特征是从声、光、色、气等方面来表现的。其一,声:声响是衡量产品质量艺术的重要标志,白药产品声响效果优于黑药产品。其二,光:花炮燃放后,产生红、黄、绿各色的光,光度愈强,产品质量愈好。现代化合物用花炮药料配制后,许多产品燃放时产生的光环,五颜六色,飞银溅玉,在欢乐气氛中更添瑞彩。其三,色:包括产品外观和燃放后散落的纸片效果,外观在制作时按不同品种分别采用全红皮子或红、绿、黄彩色皮子,使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其四,气:燃放后产生烟雾的同时散发出芬芳气味,有除污杀菌、清新空气的作用,故古今中外,多有燃放鞭炮清除的山野瘴气和室内污气者,黑药产品气的效果优于白药产品。醴陵燃放花炮的习俗,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鞭炮多用于婚丧喜庆、重要集会、开业庆典、四时八节、祭祖祀神、迎宾送客等,范围广、用量大。尤以传统节日、婚丧喜庆为最普遍。

湘剧(茶陵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流传于湘、资流域的长沙、湘潭及湘东地区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兼收并蓄,形成了湘剧鲜明的地方特色。茶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西部接壤,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如早期的弋阳腔连台本剧目《目连传》故事的主人公“目连”,其籍贯就是茶陵人,这足以证明湘剧与茶陵的历史渊源。同治、光绪年间班社兴起至宣统元年(1909)茶陵境内有很多戏班流入从事湘剧演出活动,其中包括仁和、庆华、永和等戏班,民国时期仁和班基本定居茶陵。解放后,1950年茶陵县人民政府接管仁和班,取名茶陵仁和湘剧团,使茶陵的湘剧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1954年奉省政府关于支援革命老区文化事业建设的指示,省军区洞庭湘剧团又抽调了陈福芳、凌野等12人来茶,在仁和湘剧团的基础上正式命名为“茶陵湘剧团”。至此,茶陵湘剧走上了一个新高,茶陵湘剧不仅传承了老一辈湘剧艺人的艺术特色,而且在此基础上柔入了湘东民间音乐,使湘剧的唱腔更加丰满完整,表演上也融入民间“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从而更加丰富了湘剧表演艺术。近60年来,茶陵湘剧团演出了《金印记》、《白兔记》、《拜月记》、《琵琶记》、《生死牌》,等200多台传统剧目和《审假旨》、《孙膑与庞涓》、《乌纱梦》、《兰钏记》、《玉姑》等10多台创作剧目,其中:创作剧目《兰钏记》、《乌纱梦》、《玉姑》等多次获省市创作演出奖。2010年湘剧现代戏《玉姑》经过进一步加工创作改编后更名为《洣水魂》,同年参加湖南省县级专业剧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金奖”。茶陵湘剧足迹遍及湘赣两省和湖北等地,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喜爱和赞赏,茶陵湘剧不只是茶陵和整个湖湘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影响遍及湘赣两省乃至整个中国。茶陵湘剧团是县级剧团中获省市中青年优秀演员称号最多的剧团,也是湖南省目前仅存的两个县级湘剧团之一。

云阳山南岳宫庙会

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会。云阳山南岳宫迎驾庙会,是民间信仰与道教信仰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道教把南岳圣帝请进殿堂,朴素的民俗活动使南岳圣帝从道观的殿堂回到民间,尤其是近百十年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云阳山进行全面规划,多次筹款修复宫庙,使云阳山更加神奇迷人,庙会规模更加声势浩大,蔚为壮观。香火期,朝拜的人数不少于10万人。起源云阳山南岳宫迎驾庙会是云阳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阳山紧邻茶陵县城。史志载:唐初,云阳山曾封为南岳,只因洣水河不能通航大船,不便朝拜,所以后来改封衡山。但历代道佛教两家仍谓之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福地,故云阳山有“古南岳”之美称。当地民间传说:南岳圣帝——神农,在云阳山选址建南岳宫时,因漏数自己所坐山峰,把七十二峰数成七十一峰,不足镇住七十二地煞星数,遂改衡山为南岳。但他仍眷恋云阳山的山水灵气和秀丽风景,就在云阳山建造了避暑行宫(今古南岳),传说每年农历的六、七月便来到茶陵云阳山避暑。南岳圣帝—神农和神农族人当年来这里祭天祈丰,造福一方,从而逐渐形成了“六月,七月朝云阳,八月朝衡山”的习俗。因此,每年农历五月三十日、七月三十日,云阳山都要举行盛大的迎送驾庙会,且都是广大群众自发形成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迎送南岳圣帝活动有祈丰舞、火龙舞、“草龙游山”和道士的“踏罡”、“步斗”等形式。祈丰舞是五月三十日晚上的“迎驾”仪式中表演的一种形式,领舞的两男一女,各戴一副柳木面具,类似傩戏。跳完祈丰舞后,由身穿龙袍的道士(太上玄元皇帝的法身)主持迎驾法会。法会严格按照道教的程序进行。首先是“步斗”请南岳圣帝起驾,接着是“踏罡”迎接圣驾,再就是“踏八卦罡”安神定位,最后由信士代表请出南岳圣帝神位,大开南岳宫大门,好让香客朝拜。法会结束后是民间舞火龙。烛光香火互相辉映,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怀着各自的心愿,络绎不绝,上山敬香,向南岳圣帝祈福、许愿。迎驾活动结束后,仍有不少虔诚的香客留宿在道观内外,好在六月初一清早争上第一柱香。庙会期间的“烧拜香”也是祈福、许愿的一种,形式生动感人。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晚上,由道观教做“送驾”法会,送南岳圣帝回衡山。这天有个民俗活动“草龙游山”,请南岳圣帝上紫云峰祈丰台,草龙游山到祈丰台,绕四周一圈,每到一方,龙要点头,祈祷来年四方人寿年丰。

攸县打铁水(美)

打铁水起源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代至建国初期,衰落于文革期间,八十、九十年代民间又恢复了表演。从盛行、衰落到复燃,它跨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隧道。最早在攸县农村民间请补锅匠在自己的厅堂或坪院里打铁水,民间为祈求平安、幸福,又意为辟邪。后来城关地区民间请补锅匠集中在体育场(老衙坪),民间意在铁水圆圆,团团圆圆,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并确定为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为节日活动日期。从此,打铁水流传于攸县境内乃至周边县、市地区的民间。打铁水代替节日烟花的喜庆及娱乐活动。   打铁水是补锅工匠精湛技艺的表现。它的技艺表现有两种:一是表演者用手掌接触熔点1200℃—1500℃的铁水抛至上空,铁水倾刻绽开铁花,一般高度在4—6米以内高度不限,抛上空中时就像天女散花,撒在地上时就是泼金撒银。二是木板子打铁水,借助于有形状的木板,一般不少于二人一组。一人拿勺子从炉中瓢出铁水,一滴铁水约直径2毫米左右,一人拿木板迅速接过抛物铁水,一般高度在8-10米。二人动作配合协调,娴熟。如果有三组人员同时抛物天空时绽开的烟花效果远比现代的烟花有观赏性,在表演中,他们特别注意溶液中加入铜、铝元素,如果是橙色的铁花,就要加入铜元素,是蓝色的铁花,就要加入铝元素。为了使铁花更加撒开还可以加入盐成分。在表演中工匠们表现为特别勇敢,表演者一般是男性,无论是什么衣着,肩搭一条罗布手巾(棉布),足穿胶鞋,在滚烫铁花中来回行走,特别是用手掌抛物铁水更为勇敢和更为神奇。   打铁水表现了补锅行业者的精湛技艺,不怕烫伤勇敢献身的敬业爱业精神;在烟花没有问世的年代里,铁水代替烟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实用性,至今被人们沿用和传承,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和科研价值。

正在加载...

首页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