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制作技艺(花炮制作技艺)

W020160612316525566156.jpg


鞭炮、爆竹、烟花统称为花炮。


醴陵花炮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唐代。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醴陵富里镇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醴陵最早的花炮产区是醴陵市麻石村及邻近的富里镇、潼塘一带。至清咸丰、同治年间,产区扩展到南桥、白兔潭、仙石、浦口、王坊一带,与浏阳金刚、大瑶、萍乡上栗等地区连成一片,形成集中产区。清光绪年间醴陵花炮开始出口海外。解放后,花炮发展成为醴陵两大支柱产业之一。醴陵花炮产品的主要特征是从声、光、色、气等方面来表现的。其一,声:声响是衡量产品质量艺术的重要标志,白药产品声响效果优于黑药产品。其二,光:花炮燃放后,产生红、黄、绿各色的光,光度愈强,产品质量愈好。现代化合物用花炮药料配制后,许多产品燃放时产生的光环,五颜六色,飞银溅玉,在欢乐气氛中更添瑞彩。其三,色:包括产品外观和燃放后散落的纸片效果,外观在制作时按不同品种分别采用全红皮子或红、绿、黄彩色皮子,使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其四,气:燃放后产生烟雾的同时散发出芬芳气味,有除污杀菌、清新空气的作用,故古今中外,多有燃放鞭炮清除的山野瘴气和室内污气者,黑药产品气的效果优于白药产品。


醴陵燃放花炮的习俗,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鞭炮多用于婚丧喜庆、重要集会、开业庆典、四时八节、祭祖祀神、迎宾送客等,范围广、用量大。尤以传统节日、婚丧喜庆为最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