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螃蟹Fri Jul 25 00:00:00 GMT+08:00 2025
株洲“厂BA”正赛于6月13日开球周日将决出冠军。有网友点评道,“‘厂BA’把过去的厂矿社会,变成了今日的全城盛宴。”

作为全国首个以工业城市之名冠冕的群众篮球赛事,株洲“厂BA”已走过三载春秋,入选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谈到体育赛事,无法回避“苏超”及贵州“村BA”。当这两项赛事风靡全国,开启3.0版本的株洲“厂BA”又是如何扣篮?如何坚守特色、突破边界?
体育赛事的共同特点是热情奔放,株洲“厂BA”,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共情。
在株洲老一辈的记忆里,1973年那场职工篮球联赛的热度从未褪色:94家企业、152支队伍、持续一个月的赛事,让厂际对抗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60岁的球迷龙峰至今还记得:“那时候可热闹了,厂里的不同车间‘打擂’,球场边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加油声震天响!”正是基于这一深厚的历史基因,自2023年首届赛事起,“厂BA”便以株洲大型企业为参赛主体,硬质合金、轨道交通等“株洲制造”元素贯穿始终。今年,参赛球队共12支,队伍构成覆盖株洲的“3+3+2”现代产业体系。比如株硬集团篮球队队长于洋,场下是国家实验室的博士、科研工程师,场上则变为带球进攻的领头羊。
▲株洲“厂BA”开幕式现场,12支球队亮相。(周阳/摄)
而观众则是一如既往地火热。“我天天来看比赛,从不断档,比在家里看电视热闹多了!”75岁的苏苟珠顶着高温,每次步行两公里,来到“厂BA”的赛场——株洲市体育中心看球,为支持的球队加油。作为土生土长的株洲厂矿子弟,主持人马可在“厂BA”明星挑战赛现场难掩激动:“这股子热血劲儿,和我小时候在厂区看比赛的记忆重叠了!”

▲知名主持人马可在“厂BA”明星挑战赛现场。(罗青/摄)
株洲“厂BA”的共情,还有一个主打“听劝”。比如,6月21日受大雨影响,赛事的首场无人机秀没达到预期效果。一些观众说,希望看到一场完美的无人机秀。组委会及时“听劝”,在6月28日再次举行无人机秀。

比如,有人提出,仅仅只是株洲的球队参赛,看头还不够。于是,今年的“厂BA”在本轮比赛结束后,计划举办“厂BA”全国邀请赛。还比如门票问题,组委会内部一直有卖不卖门票、要不要预约进场的争议,但最终决定,市民免费看,不收门票,直接排队进场,因为株洲市体育中心的赛场最高能容纳1万人,座位足够。
今年株洲“厂BA”赛场上,一支新队伍引发关注——由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组成的“湖南工大男篮”。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队伍,与中车株机等老牌工业战队同场竞技,用快攻与活力掀起阵阵“青春风暴”。

这一变化,正暗合株洲“厂BA”3.0版本的底层逻辑:在坚守工业底色的同时,让篮球运动的触角延伸至高校、社区、青少年等更广阔的社会肌理,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年龄段、全职业群体的“参与之网”。2025年“厂BA”赛事新增的“社区篮球联赛”,成为一大亮点。每周一至周四,社区组队参加,打造“全民可参与、邻里共竞技”的篮球生态圈。这股由“厂BA”点燃的热情,把篮球场化身社交磁场,有效消融邻里的陌生感,进一步激发全民体育的潜力。“厂BA”还在向更多领域延伸。比如,赛事搭配全城热恋、国潮奇妙夜、夏日嘉年华、青春狂想曲、决胜时刻等7大主题周活动,更有泼水节、无人机表演、烟花秀等活动,打造“周周有爆点、场场有新意”的文旅盛宴。

对市民和游客而言,“厂BA”融入了中医养生集市、古风集市、农产品展销会等本土元素,在炎炎夏日里能看得舒心、吃得开心、玩得尽兴。为了增强服务性,赛场周边还设置了跳蚤市场、就业咨询台等,将赛场变成社区嘉年华。“玩转‘厂BA’,一天不够,需要一个夏天。”这是一位网友对赛事配套活动的评价。株洲正将“厂BA”赛事变为一个“夏日生态系统”,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正如球场上巨大的标语所写:“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用一场篮球赛来撬动整座城市,成为湖南体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株洲“厂BA”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成为了现象级的城市品牌。
但放眼全国,“苏超”“村超”轰动全国的效应,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粒小球的“超”能量。以更大视野来观察株洲“厂BA”,或许能为其下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向下扎根,坚守自身特色。“厂BA”以篮球为原点,在空间上,形成“核心赛事-衍生场景-全域消费”的圈层渗透;在参与上,打通“体育竞技-大众娱乐-社群自治”的多元通道;价值上,实现“工业文脉传承-消费提振-治理创新”的多维赋能。株洲仅用三年时间,就打造出“厂BA”这个响亮的城市IP,这是令很多城市艳羡的。
“厂BA”以厂为名,而“大厂”正是株洲的特色之一。有人称“厂BA”唤醒了株洲的工业乡愁,这无疑能加深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情感羁绊。作为一个城市大IP,只有坚守、挖掘自身特色,保持个性气质,才能打下更好的根基。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全国文旅智库专家陈素平一直关注着株洲“厂BA”,她认为,面向未来,“厂BA”需要更深度地锚定自身特色。向上跃升,思考更大破圈。据报道,截至7月18日,前来株洲“厂BA”观赛或打卡的市民、游客数量超400万人次,夜市消费金额超过1100万元。从数据来看,株洲“厂BA”的流量变现,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苏超”“村超”创造的奇迹,也提醒我们思考,株洲“厂BA”目前在省内已有一定知名度,可否进一步向更大范围内破圈?中经传媒智库专家张书乐今年3月曾受邀参加株洲“厂BA”的策划会。他认为,年轻人如果来了,出圈就会容易一些。今年“厂BA”,一是增加了学生球队参赛,二是在赛场外设计有“次元潮流谷”潮玩基地等多元场景,能吸引更多Z世代参与。
张书乐认为,要想传播出圈,并不一定要使大力,更多的是使巧劲。比如北京冬奥会,让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冰墩墩。从裂变传播的角度讲,“花式”有时更能传播开来,比如“苏超”玩梗,但“厂BA”未必适合玩梗,要有自己的独特“打法”。陈素平则认为,株洲“厂BA”要想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重点在于推动市民从“围观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出圈。但不论城市IP如何出圈,只有不断在脚下扎稳根基,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